薑黃的醫學史,可上溯5千年之久,在5千年前古印度的阿育吠陀醫學系統裡,薑黃是用在傷口復原、血液淨化以及胃部疾病的主要藥劑。
現代醫學的薑黃應用,美國醫學論文系統(PubMed)中第一篇有關薑黃素生物活性研究的報告於1970年出版,研究薑黃素對大鼠膽固醇含量的影響;截至2015年9月,已達到5192篇相關的科學論文發表,屬於多酚類化合物的薑黃素,具有抗發炎、抗氧化、清除自由基、抗癌、心血管保護等作用。並且被認為具有潛力,可被開發為癌症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心臟病、關節炎、皮膚病、阿茲海默症及多種慢性發炎疾病的治療藥物。
現代人常攝取含化學添加物的食品、作息不定、缺乏運動、常坐冷氣房,促使生理代謝不良,形成肥胖或代謝症候群之現象。代謝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,而是一種「病前」的症候群。簡單說起來,它包含了「三高一胖」,也就是血壓高、血糖高、血脂高和腹部肥胖。這些異常雖然未達傳統需要治療的門檻,但卻代表著許多危險因子的集合,更是影響日後罹患高血壓及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。
2014年初「癌症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」的假設得到印證,由台灣衛生研究院龔行健院長、清華大學王雯靜教授等研究團隊,發表登於國際頂尖期刊≪美國國家科學院刊≫。
這項發現不僅為癌症治療開啟新的里程,此一全新觀念的提出,更提醒民眾維持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運作的重要性,透過均衡飲食及運動對癌症的防治,將是非常重要的指引。
薑黃素對於促進代謝及相關作用的機轉,近幾年研究與應用在臨床上,顯著的成果。
2008年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-糖尿病和內分泌研究中心,利用具有強力抗發炎與抗氧化作用的薑黃素進行小鼠實驗,試圖改善肥胖小鼠引發的胰島素抗性發炎反應與糖尿病病徵的發生。實驗結果發現,薑黃素可改善高脂飲食引發的肥胖及瘦素缺乏的糖尿病小鼠。
亦發現到薑黃素能顯著減少白色脂肪組織中的巨噬細胞、增加脂肪組織的脂聯素、降低肝細胞核因數κB活性(NF-κB)、降低肝臟發炎的發生與肝腫大風險。
因此,此研究結論為薑黃素的攝取能回復第2型糖尿病的小鼠所引發的肥胖相關發炎反應和代謝紊亂問題,並改善血糖控制。
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 (Tufts University)進行的動物實驗中,分成3組實驗組別的老鼠,分別餵食低脂、高脂和薑黃素飲食。結果發現,薑黃組的組別在食物量無限制的情況下,體脂和增重方面還是都有減少,且在血糖、膽固醇、脂肪酸、三酸甘油酯和脂肪肝的指數方面也呈現下降;顯示薑黃素(Curcumin)的確能減少老鼠體重和體脂肪的增加。
在中醫方面,長庚大學中醫學系進行的動物實驗,利用薑黃針對因肥胖所造成的肝臟脂質浸潤與發炎現象,觀察是否會改善代謝與發炎的情形與其調控和變化。實驗結果發現在給予小鼠薑黃後,有減少脂質的合成、堆積和改善細胞型態的效果。薑黃也可降低肝內發炎因子TNF-α、IL-1β、IL-6、IL-10、MCP-1及 IFN-gamma的基因表現與NF-kappaB、F4/80的蛋白質表現,進而證實薑黃可以減輕肥胖所造成的發炎反應。
◎食用方式: 每日2次、每次1顆